

2022年北京冬奧會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,滑雪項目將產生55枚金牌,占北京冬奧會總金牌數的一半。運動員們從白雪皚皚的雪道滑下,或蜿蜒穿行,或起跳旋轉在空中完成各種高難度動作,這樣的場景讓觀眾們看得熱血沸騰。

2月9日,北京2022年冬奧會自由式滑雪男子大跳臺比賽進行,挪威選手比爾克·魯德在比賽中。新華社記者 熊琦 攝
據了解,本屆冬奧會80%-90%的比賽場地用雪都采用人造雪,可以說人造雪在保障賽道安全性上發揮了巨大作用。
然而,在賽場外,人造雪卻被一些人莫名打了“差評”,甚至傳出了“人造雪是假雪”“天然雪比人造雪更好”“人造雪會浪費水資源”的聲音。目前已有多位國際知名雪上項目專家站出來為人造雪正名。專家們一致表示,人造雪在世界各地被廣泛應用,無論是以天然雪還是人造雪為主建造的賽道,其技術要求和安全標準都是一樣的。
人造雪是“假雪”嗎?北京冬奧會為什么一定要用人造雪?
“冬奧會使用的人造雪不是假雪。”北京理工大學副教授張海洋說。假雪是利用凝膠等化學物質,通過某種工藝,制成視覺上接近雪狀的“雪”。這種假雪耐高溫,不僅外形和真雪很像,摸上去也涼涼的,有真雪的感覺,可用在裝飾品、紀念品、模型中作為布景使用。而人造雪是通過造雪機,模擬自然雪形成的過程,將水變成雪。
能否直接使用天然降雪呢?答案是,天然降雪只是基礎,人工造雪才是關鍵。因為不同的雪上競賽項目對雪質的要求各不相同,即使有充沛的天然降雪,也需要人工進行再造。

2月9日,北京2022年冬奧會單板滑雪男子U型場地技巧資格賽進行,中國選手王梓陽在比賽中。新華社記者牟宇 攝
自然條件下產生的新降雪、融化后重新凝結的雪、長期堆積的雪等物理特性各不相同,而這會影響其性狀。國際滑雪聯合會對不同項目的競賽雪道都設定了相應的技術指標,以保證比賽的公平性和安全性,雪的性狀穩定對雪道而言十分重要。相比物理特性更為多變的天然雪,人工造雪可控性更高。人造雪經過擠壓、平整、注水后,更容易被制成可供比賽的雪道。
人造雪成雪場“標配”,冬奧比賽早已不“靠天吃飯”
“從全球范圍來看,超過2/3的雪場都裝備有造雪設施。”北京冬奧組委特聘專家大衛·瑟拉圖表示,造雪已然是雪場規劃中最重要的部分,“當人們準備建造雪場時,造雪和雪道設計是最需要被優先考慮之事。”
國際雪聯對不同項目的競賽雪道都有相應技術指標,以保證比賽的公平性和安全性。無論是采用自然雪還是人造雪,場地建造人員都需要通過機械和人工操作使賽道滿足一致性要求。

2月9日,德國選手文岑茨·蓋格爾(左)在越野滑雪比賽中沖刺。新華社記者 朱崢 攝
“雖然自然雪和人造雪在晶體結構上確實有差別,但他們都是水的凍結形態,所以我們總是能把雪道狀況呈現得一致?!北本┒瑠W會外籍特聘專家貝拉克林肯說,“運動員們在索契、平昌和北京冬奧會的高山滑雪賽道所面對的雪質都是一樣的。”
據了解,北京冬奧會人工造雪早已不是先例,在溫哥華、索契以及平昌等地舉行的冬奧會都大量采用了人造雪。特別是在2018年平昌冬奧會中,人造雪用量占到了總使用雪量的90%。
北京冬奧會突破技術壁壘,實現綠色“用雪自由”
雪上項目對氣候和場地的要求十分嚴格,為了保證雪上項目的順利進行,本屆冬奧會大量采用人工造雪。但鮮為人知的是,我國冰雪科研起步晚,舉辦國際賽事經驗少,2016年以前,中國造不出一條合格的“冰狀雪”賽道,甚至遭到了國際的技術封鎖,無法拿到賽道雪的參數標準。據報道,一批科技工作者花了五年多的時間踏雪筑夢,不僅自主打造中國的冰狀雪賽道,雪道順利通過國際奧委會審核,還研發出高效儲雪技術,真正實現綠色“用雪自由”。

2月9日,北京2022年冬奧會高山滑雪女子回轉比賽進行,斯洛伐克選手彼得拉·弗爾霍娃在比賽中。新華社記者 陳益宸 攝
另外,在延慶賽區、張家口賽區以及首鋼滑雪大跳臺,使用的都是人工造雪,同時在雪的來源上更加強調“循環利用”,雪場的雪消融后,通過蓄水設備將消融雪水積蓄起來,沉積、過濾后可進行再次造雪。同時還有一個更直接的方式——儲雪,即將冬天的雪儲存起來,捱過高溫夏天,等到來年冬季再進行使用。
(大眾網·海報新聞楊凱 綜合央視網、科技日報、環球時報等媒體報道)